关于知识和学习的一点感悟
1 什么是知识
定义: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
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是人类特有的资源。知识是什么呢,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吗?不是,书上没有知识,书上只有信息。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,知识是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。
我们来看一本书(信息data)是如何一步步深入内化而最终成为一个人的洞见和影响力的。从最浅显的角度来看,书籍只是一个个散乱的数据(data),经过理解之后才能称之为信息(information)。而让信息成为知识,我们需要支生出一个钩子,让信息与信息,信息与过往的经验链接起来,进而内化。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内化、积累与融合,随后又演化为洞察。也就是我们能运用知识,去洞察周边的事务,透过迷雾逐渐看清本质。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洞察,就可以衍生出智慧。也就是运用一套自身有效的逻辑去看待和处理周边的事务。最后你就可能奇妙的发现,原来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有一套简单的逻辑,这就是洞见,也可以称之为基础原理、底层逻辑或者道。借用下图来解释知识的形成过程:
2 如何学习?(或如何获取知识?)
2.1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
如果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,一切为了高效学习的努力都毫无意义。
这一点无须多言,大家自行体会吧。特别是走上社会之后,大家 90% 以上的学习可以说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吧,即使是出于兴趣爱好的学习,本质上也是为了解决让兴趣持续下去这个问题。
2.2 关联自己的体验
学习的关键,不在于收藏和搬运知识,而是关联自己的体验; 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,而是找到独特的角度;不在于跟随潮流追赶新知,而是学习底层的思考范式;不只是靠书本学习,更是向他人学习,向高手学习,向每一个普通人学习。
事实上,我们的思维只能用已经掌握的旧有概念来理解全新的概念。你学到的新东西,如果没有和过去的体验链接,就不会记得新东西。因此,学习的关键,不是搬运知识,而是关联自己。
阅读的时候划线、收藏仅仅是搬运,如果不和自己的旧有体验相勾连,还是记不住、不理解、用不上。这些所谓的知识,也并不会让我们有所改变。阅读时什么才是关联自己的好策略呢?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写读书卡片。(关于读书卡片的概念下面会介绍)
拿读书来说,以往的学习方式是看到精彩的句子,立马划线-收藏。但写卡片就是,看到想收藏的内容,一定先把自己为什么想要收藏的观点记下来。不用多长,清晰即可。这也许很慢,但很值得。我们并不一定是花很多时间去学习,而是有一些很特殊的视角。这很妙,事实上 观点 这个词本身,就是 观察的立场 的意思,观点就是视角。聪明的人,不只是知识储备量大,而是他的思考角度很独特
2.3 抓住关键的 20%
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,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,我们只需学习最杰出的想法,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,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。
当抓到这些不变的东西,人就慢慢的接近真理,稳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来了。
与其用100%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 的100%,不如用80%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%的精华。思考范式,就是每个领域的20%。
向高手学习,拉高你的高度。向普通人学习,扩张你的维度。
3 关于读书
经常读书的人可能有一个阶段会陷入一种困惑,即:我读书不少,但好像是记不住和用不上,是不是白读了?这时,请记住:塑造我们的,不是我们读过多少书,而是在遗忘之后,剩余的那一小部分。 坚持去读,坚持去思考,坚持去梳理,坚持去实践,结果自然显现。
我们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的心智也越来越成熟,所谓成熟,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,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。在路线问题上,拥抱折射,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。两点之间,阻力最小的线最快。 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,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。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懂得忍住自己的第一反应,等待第二反应。
大多数人,大多数时候,我们读书都会带有功利性,这时,读书的重点不是阅读,而是解决问题 (沉浸式阅读除外)。 那为什么读完之后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,我想也许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,太想“高效的”获取知识,并解决问题,但往往事与愿违,越是图快,越是迟迟达不到目的。
先看看从书本知识到解决问题的四步骤:学(阅读)、思(认知加工)、行(行动)、证(求证) 四个步骤。
- 学(阅读): 通过读书、上课,请教他人进行学习,获取最基础的源信息。
- 思(认知加工): 对于第一步获取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加工,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时间经验进行辩证、分析和理解。
- 行(行动): 把理解到的“知识”付诸行动去进行验证和不断的反馈修正,真正融会贯通,灵活运用。
- 证(求证) : 探索知识的本源,并用最基础的定理或常识进行论证,进一步加深理解,甚至有新的领悟和突破。证实、证伪都不重要,但是要自己形成闭环,这样才能打开下一阶段学习。
很多人停留在第一步,读完结束了,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,但是实际行动却没有改善。这和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相违背,王阳明认为没有知道但是做不到的情况,如果存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道。那么如何一步步做到知行合一呢,我的建议,在整体浏览一遍的基础上,开始第二遍阅读,读到一定阶段,或者有感触的地方,适当的停下来,去思考、去和自己进行关联、去实践看看行不行,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。具体如何执行,我推荐参考费曼学习法,或者写读书卡(从古典大佬那里学到的)。什么是读书卡,古典大佬称其为善思会写卡(后简称SS卡,「善思卡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)
一张SS卡包括了4个部分:
原文摘录:方便以后写作和讨论引用原文
我的转述:确认自己理解了
个人体验:关联自己的个人体验。所有你“开脑洞”“有感触”“恍然大悟”的知识,其实都是你过去撞的墙,踩的坑。只有和个人生活经验有链接,知识才不会满天飞不落地。
行动指引:写下自己“当……的时候,我要……”的行动提示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硬盘,这个硬盘是几乎是无穷大的,真正制约学习的,是存储与提取速度——简单说,读不进去和想不起来。
这个 SS卡的原理我是认可的,想了解更多的同学也可以去自己深入了解下。
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,但也许慢就是快,通过这个 SS 卡,阅读得到的信息才可能更好的转换为你的知识,才不会出现读不进去、想不起来、用不出来的问题。
另外,不要过分信任自己的才华、动机、立Flag、自律,而是信任一套简单、好理解的工作流程,让这个流程带你去很远的地方。 人类有这种特质——我们并不怕苦,怕苦得没有意义,不怕累,怕累得没有价值。
当我们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、工作流程和节奏,慢慢觉得“不焦虑”、“自我价值更高了”,也是体验到了这个简单流程可能带来的巨大成就。看到这种看似笨拙背后的智慧,也就对于自己小小的进步,感觉到完全安心。
这样,学习和阅读的过程,变成了一个修心的过程。
也许,这才应该是人生这场修炼原来的样子。
4 知识管理
所谓的「知识管理」只是一种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如果你本身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(或者说专注研究的领域),那么知识管理只是个伪命题。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知识,而是自己的精力和想要了解的问题。
我认为知识管理有必要,但不要拘于形式,而是要为我们个人成长服务。输出不仅可以倒逼输入,更重要的是通过输出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掌握输入,输出是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必经之路。输出的形式很多,可以写的很完整,也可是比较随意,旨在梳理自己的思路,让思维变得更有条理,目的达到即可。我个人比较懒,很少输出,但是每次输出都能深刻体会到,知道了距离说出来、写出来中间的鸿沟,每次输出都是查缺补漏、进入深度思考的好契机。
4.1 知识框架
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。
自下而上往往越积累越有价值。反过来自上而下,越积累越复杂越让人感到困惑。
笔记中思考,不止是记录
没必要先分类再填充,最好让结构慢慢地生长。
先创建标签,再往下面写,我很容易又会回到以前的逻辑,在无意间创造很多重复或者无意义的标签,下面只躺着孤零零的一两篇我可能再也不会点开的笔记。
一个好的笔记系统不应该越积累越臃肿,越难找到东西,最终甚至不敢打开。而是应该像我们的大脑一样,越积累输入越有价值,越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4.2 如何输出
输入要简单,方便积累;输出为自己,无关文笔
我把知识管理素朴的分为两个阶段:
- 输入:尽量多的捕捉下来自己想法和知识盲区,但避免无脑摘录。
- 输出:重要的不是文采,而是让自己内化知识,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。简单说就是用自己的话将有用的知识点记录下来。而这样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,即这些知识块是独立的,方便后续拼装和改善。
至于任何知识管理工具或形式的使用,不取决于工具本身的丰富程度,而取决于我们的情境和需求。
先定义一下「输出」的概念:本文所说的「输出」,并非是指文采斐然的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平台获得 10w+,而是有体系有结构的能对外公开访问。
许多时候我们踟蹰不前,多半是因为脑海中对于「输出」的定义束缚着自己,担心自己写的不好或者追逐热点扭曲了输出的动机。而后者很简单,其目的是为了做思维的「刻意练习」,而在「刻意练习」中,完成比完美重要,同时在不断地练习中,获得高质量的反馈也非常重要。
当你开始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时候,你才真正开始掌握这些知识。不要试图一次搭建一个完美的框架,许多结构都是随着自己的认知慢慢长出来的。
4.3 工具的使用
Notion、 Obsidian、有道云笔记、印象笔记、个人博客、Flomo其实真的无所谓,我自己都用过,最后发现自己用的顺手就行,重要的是要记起来,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再考虑其他。个人现在比较推荐的记录方式:
- Flomo 记录随时地的方法和读书卡片、金句摘要等等(输入)
- 定期整理 Flomo 上的碎片写成文章发布到个人 blog( 本地写作用的 Obsidian或Typroa, 个人blog 用的 Github page搭建) (输出)
- 技术问题或者体系性文章,直接写 blog。
- 偶尔会将个人 blog 搬运到公众号或者知乎等平台,扩大受众,构建个人品牌。
5 总结
通过了解知识的本质,以及如何通过学习获取知识,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输出,最终形一个闭环。 而个人知识体系的搭建,就是根据跟人成长阶段的不同,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不断实践这个环路,得到更多的知识点。最后,把各个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,从一位到多维,个人的知识体系也就逐渐搭建起来了。